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文 > 文学
唐艺:我的罗文中学
2023
08/30

在县城上完幼儿园,我来到母亲任教的曾家小学发蒙读书。小学毕业,因父亲是右派分子,未能推荐上初中。我嚎啕大哭,母亲也哭,父亲无奈且愤懑,从罗文赶到曾家牵着我的手说:走,不读书了,和老子一起做“零八天”。(此时父亲上班的理发店又在革他的命,他开始了做“零八天”的生涯。) 于是,时年 12 岁的我,跟随父亲起早摸黑,上至梨园,下至毛坝筛沙、砸碎石。半年后,父亲摸着我的头说:娃儿,这样不行,还是要继续读书。也就在这时,母亲说曾家公社已换领导,新任书记谭兴科很开明。我回到曾家小学开始复读五年级。后来,在谭叔叔的关怀下,顺利进入初中又推荐上了高中。


1975 年秋,正式开启求学罗文中学之路

图片

渔渚坝

图片

罗文中学旧貌


入学入团

罗文中学位于罗文镇渔渚坝,背靠营盘梁,前临后河水。其前身为私立炳昌中学,后改名红星中学,再更名罗文中学,现为万源市第四中学校。

罗文中学高七七届新生 200 余人,共四个班,我被分在三班,班主任谯义三老师。第一次见谯老师是在他宿舍,他执毛笔为我报名注册,让我十分惊异和兴奋。同时,还“认识”了柳公权。在谯老师书案右上方摆放着一本翻开的字帖,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黑底白字的古代书法碑帖《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》,我眼前一亮,欣喜若狂。这两个人,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至深。

入学不久,我要求进步,写了入团申请书。老师也鼓励,学校团委也认可,团委书记常洪昌老师还找我谈了话,勉励我要不断进步。但校领导以该生父亲是右派分子为由未予批准。其实,当时我是很自卑的,同学们都根正苗红,只有我是黑五类子女。但我从不埋怨父亲,惟有克己克苦,以学为主,兼学别样。


歌咏比赛

尽管父亲是右派分子,但老师和同学们从来没有轻蔑、排斥过我,而更多的是关爱和信任。还推举我任文体委员,同时也是学校宣传队和篮球队的队员。我们班在谯老师的带领下,一直纪律好,学风好,且集体荣誉感强。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能取得好成绩。在全校歌咏比赛活动中,我们凸显新意。其他班级都是选固有曲目,而我们班的主打歌曲,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创作品。歌词由谯老师以卢家山分校为题材创作的《红日高照卢家山》,并由吴建业老师谱曲,全班齐力,精心排练,由我担任指挥,一举获得第一名。


鹃花初放

高中第二学期,三、四班上了卢家山分校。除少许文化课外,主要就是办农场、开茶地、上夜校、学工学农和学军。谯老师不耽时光,除倡导我们练字外,还辅导我们以这样“火热的生活”为题材写诗歌,以此提高写作能力。于是,三班的同学,个个皆诗人。诵诗会、赛诗会此起彼伏。下面是当时我写的其中一首:


喜看分校卢家山,

披金裹翠变新颜。

行行果苗浴春风,

层层茶地接蓝天。

黄犊哞哞鸣翠柳,

小猪摇耳招伙伴。

三园一场初规划,

展望前景更好看。


我们的诗虽显稚嫩,但同学们激情迸发,“诗心”荡漾了。谯老师又动议,编一本诗集,题名《鹃花初放》。我们以全班每一位同学必须入选一首诗以上的选录原则进行了编辑。然后由谯老师腊版刻录正文,由我插图,同学们一起油印、装订。1976 年 7 月初,《鹃花初放》正式面世,同学们人手一册。时至今日,已整整 47 年了,不知有谁还有保存,反正我一直珍藏在身边。

我也时常在想,《鹃花初放》是我 16 岁时参与编辑的第一本书,好像冥冥中注定我将一生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。感谢谯老师!感谢同学们!感谢卢家山!


图片

油印版《鹃花初放》


豆坪学军

1976 年 4 月,三、四班全体师生开启了前往铁道兵驻豆坪部队的学军课程。我们扛起红旗,背起背包,带上干粮徒步拉练。从卢家山下山后,横渡后河,踏上 210 国道至豆坪团部。一路上,春光明媚,山花绽放;一路上,欢声笑语,歌声阵阵。其情境历历在目,仿佛如昨。我们进军营、进车间;听报告、写心得;打比赛、搞联欢;吹号列队、投弹射击;叠被上线、发令开饭……特别是四月七日,中央两个决议下达,部队在豆坪大礼堂举行军民誓师大会,其场景让人震撼。我们班团支部书记唐达菊作为学生代表还上台发了言。一周的学军生活很快结束。作为渴望当兵而未能当上兵的我来说,这短暂的军旅生活,可谓刻骨铭心。


峥嵘岁月

1976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,发生了很多大事,可谓“天崩地裂,惊心动魄”。这一年,周恩来总理、朱德委员长、毛泽东主席相继辞世。唐山大地震、吉林陨石雨、卫星失灵等事件震惊全国和世界。当时常说的一句话是“化悲痛为力量”。对于我们来说,心灵纯净,情感质朴,面对领袖的离去和国家的灾难,常以泪洗面,暗自发奋要好好学习,尽快成长。这真的是那时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。也就在这一年,我的爷爷也离我而去。那天我和同学们支农回校已近黄昏,吃完饭后,有同学说,谯老师叫你去一下。我到他寝室一看,一班的姜尚莲同学坐在那里,她说专程来报信,你爷爷死了。我大哭。谯老师又特地安排汪在文、侯光开两同学随行下山。谯老师及许多同学把我们送到路口时,天色已暗。谯老师握住我的手说:“唐艺,你要化悲痛为力量!”我们一路狂奔。我一路想起那句话,一路想起爷爷的音容笑貌,想起我发蒙读书时爷爷送给我的那把小小算盘……


师恩难忘

上世纪七十年代,罗文中学的师资力量不逊于万源中学。谯义三、李锦文、何治世、唐开俊、何继平、吴建业、常洪昌、杨仁兴、 赵学渊、廖征循、蒋启胤、汪芳华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执教罗文。他们都是高七七级的任课老师。

两年授业解惑,一生师生情缘。

谯义三老师,神态自若,满腹经纶。他不同流俗,高情远致。其人品,其学识令人钦佩。我走上写作和书法这条路,受他的教育和影响至深,1981 年他的小说处女作《先生娘子》在《四川文学》发表,1984 年我的小说处女作《眼光》在《大众文艺》发表。几十年,我追随他走到今天。今年,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,在李大刚同学的主持下,我们为他编辑出版了谯义三文集《山村短笛》《野棉绽放》《门外杂谈》,并在成都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。我尊他为师,且情同父子。

吴建业老师,仪表堂堂,玉树临风。他多才多艺,卓尔不群。其睿智,其灵气令人惊叹。我是他宣传队的队员,也是主持人。排练《长征组歌》时,我还担任朗诵。艺术熏陶,终成知音。我们围炉品茗,把酒言欢;我们调弦弄竹,挥毫泼墨。我尊他为师,且情同挚友。

杨仁兴老师,帅气俊朗,气宇轩昂。他专攻篮球,体能超人。其球技,其耐力令人折服。我是他球队队员,每天清晨沿210 国道长跑沙坝来回,然后球场训练。他和蔼可亲下的严厉至今不忘。他年,我们同城主事市级部门。他仗义执意叫我称呼他为“杨三哥”。从此,我们并肩行走“江湖”。痛心的是,2017 年 9 月 18 日,敬爱的杨老师“杨三哥”遭遇车祸,不幸辞世。多想再和他打一场球、喝一顿酒、整一盘麻将。我尊他为师,且情同手足。

图片

与谯义三、吴建业两位恩师


同学情深

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,其实最让我们难以忘怀和割舍不了的依旧是那份同窗情。

2007 年 5 月,我们在万源大酒店举行了以《三十年流金岁月 ·岁月流金三十年》为主题的同学聚会。当年的马天福校长、常洪昌老师、吴建业老师、杨仁兴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。

2017 年 5 月,我们在尖峰大酒店举行了以《时光荏苒 ·岁月如歌》为主题的四十周年同学聚会。特别高兴的是部队 (子女) 同学在毕业四十年后第一次回到了第二故乡。这次活动的主要议程是回到母校。校长冉茂轩组织老师列队迎接,并悬挂横幅“热烈欢迎罗文中学高七七级的同学们荣归母校”。我们以全体同学的名义为母校赠送“德韵芬芳”匾额;廖运健、李大刚、唐艺三位同学赠送了由他们主编出版的书籍百余册,并与学弟学妹们同桌交流,我还为母校题写了校名。

母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虽旧迹难寻,但心潮澎湃。

在旧貌依稀的排码梯上,全体同学合影留念。

愿母校绽放芳华,永铸师魂!

癸卯荷月于成都

图片

罗文中学高七七级全体同学赠送母校匾额

图片

2017 年 5 月,罗文中学高七七级四十周年同学聚会在母校合影


图片

作者近照

来源:四川雷行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

0